為了北韓,中美間最近很緊張,美國指責中國沒有盡力,中國則不滿美國威脅要直接動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警告,北韓問題很可能導致兩國的衝突,就像韓戰爆發一樣。艾利森以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解釋美中關係聞名,他最近把二○一三年的文章發展出書《註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擺脫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向來認為可以避開陷阱,但艾利森提出的三個狀況模擬,分別是東海釣魚台、台灣海峽以及南海島礁,證明情況發展常會失控。
在最近的訪問中,他提出了第四個可能:北韓核武;如果現在金正恩有核能力,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美國無法坐視,被迫要先以武力攻擊北韓。
中國的憂慮是,這將導至韓美吞併北韓,統一朝鮮半島,中國絕不能容許美國力量直抵邊境,第二次朝鮮戰爭因而爆發。中國大陸在一九五○年捲入第一次朝鮮戰爭,正是出於同樣原因。
北京一直在秘密討論美軍攻朝的可能,有兩條線是絕對不能跨越的,一是美軍不能出動地面部隊,最多空襲,以防美韓軍隊直達鴨綠江國境;二是不能把朝鮮滅國,仍需有繼承金正恩的政權,持續依賴大陸。
當然這純粹是想像,戰爭一旦開始,很難有紅線,美軍求勝,必然投入優勢兵力,而解放軍勢必盡全力與美軍直接對抗。
人們從歷史反省戰爭,常常覺得愚蠢沒有必要,這是因為當時情況限制了領導人的選擇,而要避免戰爭而妥協的人,通常不會被視為英雄,反而是叛徒或懦夫,就像英國首相張伯倫。
這正是希臘史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記中所提煉出來的歷史教訓:「是雅典力量的增長,以及斯巴達對此的憂慮,使得戰爭無可避免」,就像雅典威脅到斯巴達一樣,歷史上許多崛起中的強權,最終都無可避免的與既有強權發生戰爭,艾利森從過去五百年中,找到了十六個例子,其中十四個都以戰爭告終。
中國大陸對這種說法是很著迷的,一方面沉醉在自己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恭維,但是另一方面也警覺這等於承認了中國崛起本身是個問題,改善中美關係的責任被推到中國身上。雖然習近平一再強調中美要形塑「新型大國關係」,慎防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基本上還是在這個思維下,主張「太平洋對我們兩國夠大」。
現在川普政府,退出TPP,公開表示歐巴馬的「重返亞太」政策已經作廢,但是川普會怎樣對應中國,還沒有定案,是要退讓,還是要逼迫,這是亞太國家正在屏息以待的時刻,對於台灣尤其關鍵。
最近劉曉波遭大陸囚禁至死,舉世共憤,但是譴責並不能改變這個結構,冷靜下來,考慮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從歷史總結教訓,現實主義才是應該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