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面臨經濟政策徒具形式、改革政策引發民怨的困境之際,或許該看看以色列這個國家怎麼做。它在科學基礎建設方面,於2015年國際管理學院排名位居全球第三。若以人口比率計算,2011年科技期刊產出名列第四,次於丹麥、瑞士、紐西蘭;全球創意指數顯示,2010年該國工程師占每萬人口比率超過美國,為世界之冠;OECD數據指出,該國研發投資占GDP比為全球第二,以及截至目前共產生12名諾貝爾獎得主。位處中東的以色列有這些傲人成就,很值得學習。
各界對以色列的印象,多與區域衝突及強烈的宗教精神畫上等號,且它本身就是區域衝突的涉入者,使該國時時都處於國家安全的威脅之中。但正因如此,讓以色列執政者有堅定的態度與決心,促使國內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最明顯的是,2007年以來全球經濟遭逢各種外部衝擊,以色列經濟成長的穩定度卻能領先歐盟整體、英國、美國,失業率也維持在5%以下,足見經濟體質頗具韌性。
平心而論,以色列能讓經濟、科技研發、創新及學術等面向,均有優異成果,端賴長遠與具有深度的政策思考與設計。
首先,以色列執政者先確定什麼樣的經濟有利國家整體發展,且不因生存挑戰嚴厲而採取限制或管控的經濟政策,反而很有自信地朝向多元開放的市場貿易前進。像是以色列政府特意簡化相關行政流程,藉由繁榮與創新的研發模式與結合世界級製造中心,加速企業鏈的連結,讓投資者更能獲利。
例如過去五年,以色利不再將自身定位侷限於專事開發科技業新產品及服務的「創業國」(start-up nation),更是力促相關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的「成長國」(scale-up nation),且經由生態系統(ecosystem)概念,使世界頂尖的學術研究能量、優質勞動力、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得以落腳,亦讓創新能有絕佳的成長環境。
在經濟發展有明確方向的前提下,政府更積極提供各種誘因,包括提供初步投資情況與意願的宣傳活動、提供法規資訊、協同訪談、回覆相關疑問等。
再加上建置完備的銀行體系、彈性的勞動市場,並在全球市場動盪時保護投資人權益等佳績,均成功吸引外資進入,讓以色列科技業、製造業與其他產業都獲得不錯的發展。
其次,對於國際關切的議題,特別是可能影響經濟發展的變動因子,以色列政府都相當靈敏地作出反應。以租稅制度來說,鑑於過去的國際租稅法制架構難以完全應付新興的避稅交易規劃及交易模式,國際合作亦朝向透過租稅體制改革,以期公平地解決租稅糾紛,並防止跨國企業利用交易模式避稅,例如2013與2014年OECD宣布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主張智慧財產所有權人的企業間報酬必須與其確切的功能、資產與風險操作管理一致等。
以色列政府察覺此一變革應有助企業,遂制訂創新專項(the innovation box),提出各種對企業有利的稅制方案,協助跨國公司與新創企業乘勢發展與成長。
從以色列面臨外患當前,力求確保國內經濟發展,以作為對外關係拓展與發聲基石的經驗可知,執政者的開放胸襟與視野,乃是制定良好政策及因應變局的關鍵。
相較之下,當前蔡政府雖以經濟政策作為施政首要目標,並推出「5+2產業創新計畫」,意欲達到「連結國際、連結未來、連結在地」的目的,但該計畫缺乏對台灣經濟長遠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思考,只能算是因應短暫政經需要的零碎措施。畢竟,若無優質人力的養成、整體研發環境的打造、資金取得的多元化,與相關稅制革新等整體考量,以帶動台灣成為全球研發運籌中心,縱有規模再大的創新計畫,也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更將嚴重影響政策的有效性與經濟成長的延續性,執政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