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台灣與美國間有巨額貿易逆差,讓台灣政府承受美國很大壓力。為表達解決美台貿易逆差的決心,每年政府就會組織業者,組成大型採購團,到美國各州採購產品,因規模大,容易引起美國政壇、工商組織及媒體注意,也成為一種台灣對美的「經貿外交」。
不過,採購內容很多都是原本就需要的物資,只是並非一定得向美國買不可;這些物資原本可分次採購,而一次下單,讓金額看起來很大,容易達到宣傳效果。
這次川普(Donald Trump)來亞洲訪問,有如當年我國採購團的逆向操作——他是浩浩蕩蕩地來推銷美國貨。而中國、越南等國也很識相,把已下單、正在洽購或有「意向」要買的東西,湊成一張巨額採購清單,做為川普來訪的禮物,一樣達到宣傳的效果;不過,到底有多少是新增?未來保證會實現的?問號很大。
川普十二天亞洲行風光結束,這位精明的推銷員,應該清楚到底實質落袋的有多少。而他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戰略觀念,其實只是把過去包括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內的美國亞太戰略轉型包裝。最大不同是,川普要以雙方協商取代多邊對話,至於能否做得比歐巴馬的「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好?還有待證明。
除了川普的「印太戰略」,還有兩股勢力在亞太運作著,一是日本領導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生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TP);二是中國領導的一帶一路。這三股勢力競合關係如何?而台灣在未來亞太發展的利基在哪?這關係台灣至深,本期《新新聞》為讀者深入解析。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02期〉
就在當選滿1年的11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踏上北京,接受習近平的華麗接待。北京川習會只是川普亞洲之旅的重頭戲之一。這趟為期12天、訪問五國的行程,有三大目標:北韓問題、美中關係以及提出有別於歐巴馬又能被亞太盟友接受的新戰略。APEC經濟領袖峰會閉幕,川普提出的新戰略是「印度太平洋戰略」,拉攏印度、日本與澳洲,牽制中國。台灣在川普亞洲行這場大戲裡,只能在APEC裡,藉領袖代表宋楚瑜登場沾上點邊。未來,在川普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中,台灣能找到利基點嗎?川普一路兜售美國貨、爭取投資,表面上日、中等國都對他的「交易式外交」送暖,但有多少是川普實質收穫?多少只是不實口惠?當美國退出TPP,中、日兩強都盤算著如何取代美國留下的領導位置。未來,中、日在亞太會競爭愈烈或聯手合作?而在這個亞太新局中,台灣空間又在哪裡?
二○一五年九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華府,與任期僅剩年餘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會晤。當時美中關係緊張,除了歐巴馬致力於在卸任前完成他「亞太再平衡」的戰略部署以制衡中國、實現《跨太平洋經貿合作協議》(TPP)的亞太經貿建制,華府與北京還糾結在南海紛爭、網路安全等棘手議題。「歐習會」不歡而散,美中元首幾乎是鐵青著臉開完聯合記者會,習近平甚至撂下一句:「中國不會在南海搞軍事化!」
川普亞洲行三大戰略目標
一六年十一月八日,共和黨的川普(Donald Trump)跌破美國「主流派」眼鏡,入主白宮,一年後的十一月八日,川普當選周年這一天,他以美國總統之尊踏上北京,接受習近平「升級版國是訪問」的華麗接待。川普說他感受到習近平的溫暖,更認同彼此建立絕佳的「化學反應」。甫完成十九大權力鞏固、領導地位定於一尊的習近平重申:「太平洋夠大,足以容納美中兩國。」
北京川習會只是川普這次亞洲之旅的重頭戲之一。川普的戰略目標有三:一是提出一套有別於歐巴馬,卻又能夠讓亞太國家放心的新戰略;二是確保亞太主要國家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以因應北韓的軍事挑釁;三是「重新設定」與中國的新關係。這趟近年來美國總統最長出訪時間的亞洲行,剛好也讓川普喘一口氣,轉移國內「通俄門」疑雲加深,以及共和黨輸掉維吉尼亞、新澤西州州長選舉的烏煙瘴氣。
田英奇,社會觀察者---- 我的文字,轉載前不需要通知我(不過事後請告知一下),只有兩個要求:第一,請不要刪改;第二,請保留原作者田英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