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多少雄心壯志,最後都認賠殺出了事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11/28 第412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隔離式」民主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多少雄心壯志,最後都認賠殺出了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學鬆綁 創新生態系的第一步
民意論壇 赴陸寫中文病歷 在台為何用英文?
考場如賭場 逼學生爾虞我詐
聯合筆記/打國際杯 應派國家代表隊
教廷動向別輕忽 若斷交衝擊嚴重
天后蔡依林不扭捏 藍綠好好學
縣市長提名 國民黨別演宮鬥戲
農會一戶一會員 陳規已不符時代
獲獎奧步擺中央 品德教育放兩旁?
陳立恆/十九大後,台商的放下與面對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隔離式」民主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立法院外重重的警察人牆、拒馬和蛇籠,自民進黨重新執政後似已成為常態。在立法院內,也悄悄「改變成真」。財政委員會的九樓大禮堂和司法委員會也陸續改建會議室,將媒體「隔離」在所謂的「記者採訪區」。

立法院的理由是:七月審查前瞻條例預算時,該會議室曾爆發混亂場面。但這間會議室難道是第一次發生混亂場面?別的不說,三年前的服貿「半分忠」事件,就在同一地點,當時的衝突並沒有比較溫和,也沒有改建啊!若說衝突場面是媒體引起的,那是更大的笑話。

立院秘書長林志嘉說,這樣做是希望立委「開會不受干擾」。但從以前到現在,甚至到可見的未來,除了太陽花事件,干擾會議的十之八九都是立委自己。把記者隔離,就如同用蛇籠拒馬把人民隔離在外一樣,只是掩耳盜鈴。

有一位綠營的網路意見領袖曾說,有些事情國民黨做不行,民進黨做可以,因為「國民黨很壞,所以不行」。在這種心態下,民進黨於是膽大妄為到「國民黨不敢做的事情,民進黨敢做」。立法院「隔離媒體」,就是如此。

在野時,民進黨對批判政府的聲音大聲叫好,讚揚是「公民力量」,並趁勢收割。綠營執政後,卻用「隔離」的方式執政。總統的維安規格、政府部門周邊的警戒都達到高峰,如今連媒體都防。

這到底是隔離反對者,還是隔離自己?民進黨政府正逐步把自己關進牢籠,卻不自知。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多少雄心壯志,最後都認賠殺出了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海軍獵雷艦案擱淺的問題尚未拍板,海巡署倒搶先一步,主動宣布與慶富公司解除巡防艇造艇合約,並求償十二.八億元。海巡署的解約動作,似乎預告了獵雷艦的命運也將步上同一結局。若果真如此,這不僅對前後兩任總統高談「國艦國造」的政策將是一大打擊,並將造成一百多億元的公帑損失。如此巨大的損失,難道以一句「慶富該死」即能卸責或足以平民怨?

近些年來,類似的跨政黨、跨朝代公共工程弊案層出不窮,主政者在追查時都曾信誓旦旦,揚言要「追查到底」、「不惜動搖國本」云云;但到了最後,多數弊案卻都不了了之,只淪為政治追殺的工具。或者,頂多抓住幾個上下其手「技巧」欠佳而留下破綻的官員,應付一下輿論,卻放過更關鍵的人物。更嚴重的是,在追究責任喊打喊殺的時候,朝野政黨皆以自己的政治目的為重,不惜為追殺政敵而放話混淆視聽,卻忘了要完善招標、監督、揪弊及執行的制度,以追求國家目標的達成。

在這種「重究責、輕執行」的氛圍下,台灣民主政治似乎就注定只能在藍來綠往的弊案中拔河,在朝野「共業」的泥淖中互相抹黑。因此,主政者誇下的多少雄心壯志,最後都以國庫公帑的「認賠殺出」收場;民眾則在獵巫打弊的熱情過後,只留下無能為力的虛空。拉法葉艦案如此,獵雷艦案如此,海科館案如此,雲林焚化爐如此,大巨蛋案如此,核四廠封存案不也是如此?

海巡署與慶富的造船合約,是要打造廿八艘一百噸級巡防艇,金額共卅七.五億元。目前海巡署已驗收十三艘,另有十五艘進度落後,經多方催趕未果,海巡署只好宣布解約。而獵雷艦計畫的總預算是巡防艦的十倍之多,高達三五二億元,要打造六艘獵雷艦。如此龐大的計畫,竟能交給資本額僅五億元的慶富承攬,而高雄銀行竟能為其開立十七億元的履約擔保書,在在令人不可思議。

如果幫政府算算這筆帳,今天若此案解約,加上海科館的聯貸,估計公股行庫總損失將達一四九億元。這些,是聯貸公股行庫埋單,也形同是全民埋單。國防部日前公布廿三人的懲處名單,共計記十二過、卅三次申誡;換算下來,軍方記一個「過」,約莫等於六.五億元。如此高昂的代價,真的是國防部隨便作勢懲處一下,就能交代過去嗎?

國防計畫或公共工程的弊案及黑幕能被舉發揭露,從某個角度看,當然是有意義的事。然而,除了全力打弊追責,還有三個更重要的面向不能忽略:第一,是如何公正調查,還原真相;第二,是如何控制損害,用最小的代價收拾善後;第三,是如何改善制度,避免重蹈覆轍。依這三個標準,檢驗蔡政府對慶富詐貸案的處理,恐怕無一合格。

以目前的情況看,不論總統府或行政院的態度,都刻意將問題指向馬政府時代的招標失當,而無意作全盤的檢討反省。包括雄檢屢屢「帶風向」的發言和動作,都有意無意地將偵辦目標鎖定特定對象,而故意寬縱慶富家族,這也使得公正的偵查變得難以期待。從府方和軍方的處理,則都抱持「脫責」為先的態度,無意思考獵雷艦解約後的接續建造問題。至於獵雷艦停造後,海軍的軍力缺口要如何補上,滿口大話的國防部長馮世寬似乎也無計可施。

我們要提醒的是,揭弊固然重要,但如果政府無法從弊案中汲取教訓,進而尋求招標、監督、執行制度的改善,或甚至故意利用弊案來進行政治炒作,結果終將一事無成。廿年來,台灣無疾而終的公共弊案還會少嗎?但是,主政者胡亂拍板的政策依然層出不窮,盲目認賠殺出作廢的計畫也難以勝數,台灣國家計畫及公共建設的品質依然貧弱不堪,這樣人們會甘心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學鬆綁 創新生態系的第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藉由創新來驅動經濟成長是蔡總統在經濟方面的主要政見,也不斷推出各種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從5+2產業創新政策掛頭牌的亞洲.矽谷計畫到各類挹注新創活動的基金補助、投資,冀望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

所謂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簡單來說,就是要透過各種機制來持續匯集足夠多足夠好的腦袋,孕育出前所未見又能解決人類問題的技術或應用,並藉以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這些機制包含了缺一不可的資金、法規、人才等各層面,其中資金與法規問題雖還未能完全解決,但至少在朝正向發展,對於挹注新創與法規鬆綁,社會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最棘手的問題還是在人才方面。

創新活動是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最需要的不是水、電、土地、勞工,而是腦力。除了美國之外,瑞士是全球經營腦力的佼佼者。瑞士人口僅有台灣的三分之一,面對國內人才、腦力不夠用,瑞士的企業在全球廣設研發中心,善用各國的人才與腦力,因此成就了瑞士產業多元化、品牌多又好、附加價值高的小而美經濟強國。瑞士沒有產業升級轉型的問題,只有維持高品質與尖端技術的挑戰,正因為他們注重研發、不惜重本,更了解腦力的重要性,能持續善用外界人才。相對之下,亟思產業升級轉型、藉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的台灣,卻正被警告是全球人才外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攬才未成、留才不易,毋寧是台灣創新或經濟轉型升級最大隱憂。

對於攬才未成、留才不易的原因,目前漸具共識的看法直指台灣的低薪環境。這固然無庸置疑,然而以發展趨勢來看,除了持續呼籲企業「拿出道德良知」來加薪之外,政府已無法(或不願)採取更積極的政策來改善,要期待靠提高薪資來達成攬才、留才效果,短期內恐難令人樂觀期待,也必須思考其他可能的解方。

先就留才而言,眾所周知,台灣人才的質與量均佳,人才之所以外流,除了低薪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產學合作的嚴重不足。對於產學合作,雖然政府過去的努力與政策不勝枚舉,但不可否認,台灣的大學與產業到目前仍是兩個非常獨立的生態系,追求的目標仍存在很大的歧異。我們仍難看到像美國史丹福大學與矽谷那樣榮辱與共的共生關係。

談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關係並非高調,更非特例。新加坡的新創圈發展蓬勃,主導者並非政府而是大學。大學不但是孕育人才的搖籃,更是科際整合的最佳平台,而人才與科際整合正是創新最重要的元素。大學若能主動帶領新創活動,孵化新創事業,會比政府來推動來得事半功倍。以新加坡來看,新加坡的大學法人化做得非常徹底。法人化的大學可以自由訂定教師薪資以留住優秀教師或延攬國外優秀教師,也可以淘汰不適任的教師。而所謂優秀與否,有很大的比率與實際的創新活動有關。大學可以成立利潤中心制的管理顧問公司,負責經營管理整個大學師生創造出來的智慧財產權,可以將專利銷售給國內外企業,可以投資新創事業,更是新創事業的加速器。

法人化的大學加上以公司型態存在的管理顧問公司激發了各種良效。例如,光是大學本身就可以成立很多的新創團隊,既有很好的校內技術支援,有容易取得、願投資早期新創活動的資金奧援,有適合的海內外加速器促進完成經營模式,也有具體的上市或併購規劃協助。這種一體成形的新創生態圈唯有由大學來啟動才可能見效。

人才由大學所培育,因此留才、攬才等人才問題由大學端來解決應該是一個可供思考的模式。台灣即使短時間不易做到大學法人化,但更大幅度的大學鬆綁,讓大學與產業的更強結合來解決棘手的留才、攬才問題,創新生態系才能展開成功的第一步。

   
民意論壇
赴陸寫中文病歷 在台為何用英文?
高克培/「推動病歷中文化行動聯盟/聯合報

筆者行醫四十二年,為了瞭解民眾對「病歷」到底是如何認知,日前在某大醫院前做田野調查。四天以來,發現大部分民眾對病歷的目的和重要性了解非常淺薄——「病歷是醫師的事,管那麼多?」令筆者非常感慨。

先以刑事訴訟比喻:檢察官和警察訊問被告、自訴人和證人等必定當場製作的「筆錄」,必求句句屬實,且要當事人仔細閱讀、確認並簽字,以求筆錄能還原真相,未來法官依此判決,務求勿枉勿縱。

再以食安做比喻:先進國家重視食品安全,食品包裝必須附「食品認證」,不但可確認食物的來源,一旦發生集體感染或中毒,馬上可以溯源、究責,保護消費者。

「病歷」也類似。以最常見的「頸或腰痛」、「脊椎骨刺」為例:患者訴說疼痛有多久、什麼位置、痛苦到什麼程度或如何影響生活工作,醫師理學檢查發現那些神經功能受到損害,檢查檢驗又有什麼證據,醫師從各種可能有效的療法,例如一、「不管它」,二、各式各樣的藥物,三、復健的物理治療,四、開刀手術等等中,依據什麼做建議、做搭配以及執行的次序,還有醫病之間如何溝通互動、最後如何做決定、治療結果等,在在都是醫療關鍵。

因為醫師怕時間久遠淡忘、空口無憑,必須以文字記錄下來,這個記錄就是病歷。簡單說,病歷就是醫師的醫術和醫德的呈現。

為了精準,法律的筆錄、食品的認證等所有文件全都以大家共同熟稔的母文記載。為什麼獨獨攸關健康、生命的病歷例外,長期使用英文,難道醫師都是阿兜啊,而我們百姓是他們殖民地的人民?

病歷內容除了少數名詞,如藥品和化學物很難用中文書記外,無法用中文表達者非常少,對資訊發達的台灣根本不是問題。拋開百姓「知的權利」不說,醫師們又有什麼法定權力把患眾說的國台語硬要多此一舉、勉強翻譯成洋涇濱英文?

有醫師藉口「與國際接軌」,更是荒謬。全世界各國都用自己的母文寫病歷,他們比我們脫軌?該接軌的是醫學和醫師們自己、不是病歷;如果告訴隔壁老歐吉桑,他痔瘡的病歷與國際接了軌,他一定回罵「接個鬼」!

有醫院大老說「沒時間寫中文」,胡扯,難道寫英文就有時間?他的英文倒比中文更精準、流暢?

筆者更要揭露,台灣醫師到大陸行醫賺錢時,可立刻改用中文。醫界對自己同胞為什麼抵死不肯?難道台灣人比較賤、沒程度看看自己的病歷?

病歷品質就是醫療品質,說清楚更要寫明白。「病歷中文化」有百益而無一害,醫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請有識者同起、鳴鼓而攻之!

   
考場如賭場 逼學生爾虞我詐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聯合報

明年一月就要舉行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了,學生考完後就可以參加甄試,但是甄試只能填六個志願。對於考得好的同學不是問題,只要填自己所喜歡的學校科系就可以了。對於考得差的學生,也沒有問題,一定會填一些比較冷門的學校科系,現在少子化,總有學校可以進。可是對於一般同學,如何填這六個志願,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如果填的都是熱門科系,可是分數又不是頂尖,極有可能榜上無名。所以他們就必須選一些很特別的學校科系,這些學校科系去年並不熱門,也就是說,去年考生可以很容易進入這些相當不錯的學校科系,今年考生們就會一窩蜂地選這些學校科系。這一下,這些學校科系在今年就變成熱門科系。這有點像高速公路塞車,如果廣播說某某公路現在車子不多,大家會趕快設法到那條公路,可是就換成那條公路塞車了。

所以,限制只能填六個志願,對於考生來說,簡直就是賭博。的確有考生填了六個志願,一個都沒上,只能說他運氣不好。為了保證有學校可念,大多數考生就會有所謂備胎策略,也就是說,在這六個志願中,有兩個志願並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且是冷門志願,萬一熱門科系進不去,至少還可以進這些冷門的。

因此,學校也面臨一個問題,曾經有過一年,兩個明星學校的科系在甄試結束後,一個學生都收不到,這是因為填這些科系的考生都將這些科系作為備胎之用。但因這些考生考得不錯,所以都進到了自己想念的學校科系。

很多大學教授都在看考生資料,如果這個大學科系不是最熱門的,但是有考生考得相當不錯,家又住得很遠,卻將這個學校科系填入了志願,那些教授就會得一個結論,這位考生是將我們列為備胎,不可取也,往往就將他刷掉了。這種作法實在是不合理,可是也不能怪這些學校。

我們可以說,考場如賭場,而且考生和學生都有爾虞我詐的嫌疑,實在悲哀。

雪上加霜的是,甄試要面試的,可是面試又都撞期,很多明星學校故意互相撞期,因為如果不撞期,很多學生最後不來,浪費很多名額。但是這種互相撞期的作法,其實對考生是非常不利的。原來可以考上台大電機系,現在可能被迫考上另一所大學電機系。對台大電機系而言,也是損失,因為沒有收到最好的學生。今年這種撞期的情形非常嚴重,損失最大的是考生。

入大學要面試,真有此必要嗎?假設你是俄羅斯人,家住海參崴,你很想去莫斯科大學念書,就真的要花大錢去莫斯科嗎?希望大家知道,現在很多大學面試是集體面試,根本是面試系主任,而不是面試學生。系主任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學生來念。

總而言之,沒有一個國家把入大學辦法搞成如此奇怪的。

   
聯合筆記/打國際杯 應派國家代表隊
許俊偉/聯合報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昨截止收件,但計畫還沒開始審查,日前就傳出以社會領域見長的大學和技職體系科大憂心搶不到經費,深怕未來會被踢出「頂大」名單。

國內近廿年廣設大學,大專校院數量高達一百五十多所,資源早被稀釋,加上少子化來襲,中後段班大學努力掙扎不被滅頂,頂大則是國際排名節節敗退,宣稱是經費、資源不足。

教育部二○○六年起推動兩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原本計畫要「拔尖」,讓兩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大,但最後資源分配卻是雨露均霑,每梯次有十多所大學入選,可分得數千萬到數十億元經費。

回顧五年五百億計畫,各大學拿到經費卻不全然用於衝刺學術研究,拿去修宿舍、蓋廁所,假發票案不計其數;計畫評估的量化指標是論文數和引用數,間接造成學術倫理崩壞。

十年過去、花了千億元公帑,台灣確實曾產生躋身世界百大的大學,但國內低薪環境也導致研究人才不斷外流,這十年的「國際杯」賽事,台灣高教其實打得辛苦也慘烈。

新一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其中「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部分,要擇優補助國內大學追求全球一流,用過去十年累積的研究能量為基礎,持續提供資源協助學校學術研究發展,但頂大們憂慮自己「是否還有份」,高度恐慌獨尊論文數的評比,會讓台成清交外的學校出局。

教育部為此出面喊話,強調高教深耕計畫「全校型國際競爭」首關是用論文數等做篩選,一旦跨過門檻大家都平等,接著是看計畫書,要各大學盡力寫好計畫書,也就是學校得先高喊「教練,我好想打國際杯」。

如今不同領域專長,從技職到師培大學,校校都想搶打國際杯,但教育部對未來台灣高教該怎麼打國際杯,卻未見定調,連該給幾所大學補助,至今也沒定論。問題是,不是每個學校都適合當國手,甚至不是每個學校都有能力當國手,在高教資源匱乏的環境,我們還要重蹈過去雨露均霑的補助模式?

高教固然需要拔尖,但小國寡民的台灣真的需要十所「頂大」的國家代表隊?打國際杯之餘,是否也要把資源投注在減少高教學用落差?甚至部分資源用在國教和幼教?教育部應全面盤點教育資源和政策。

   
教廷動向別輕忽 若斷交衝擊嚴重
徐勉生/退休大使(新北市)/聯合報

日前有報導稱,教廷的梵蒂岡博物館將與北京故宮交換藝術品展覽,是中共與教廷建交的前兆。

雖然教廷一直積極與中共改善關係,但迄今沒有具體進展。在教廷心目中,中國就是中國,兩岸分治的現狀,並不影響教廷對中國天主教子民的關懷。因此教廷駐華大使館叫做「教廷駐中國大使館」(Apostolic Nunciature in China),負責台灣地區以及大陸地區的天主教組織與教廷的聯繫。因此,理論上,教廷沒有與中共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問題。只是一九五二年迫於現實,把大使館從南京遷來台北。

我們對教廷動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如果教廷把大使館遷去北京,就形同與我斷交,後果極為嚴重,與其他邦交國斷交的情形截然不同。

第一、過去邦交國與我們斷交,一般國人除了表示遺憾,感受並不深刻。然而台灣有大約卅萬天主教教友,他們的精神領袖是教宗。此外,我們有輔仁大學以及許多天主教協助設立的學校,他們都與教廷密切往來,或者直接接受教廷的指導。如果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雖然可以在台北派駐不具外交官員身分及權限的宗座代表和地方天主教會團體維持關係,表示教廷並未捨棄台灣的教友。但是大使館與宗座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我們必須特別關注此事對教友們的衝擊,以及他們的感受。

第二、我們的邦交國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天主教會及教廷在當地的地位極為崇高。舉例而言,依照外交慣例,各國外交使節團團長,都是由派駐該國最資深的大使擔任,但海地卻一律由教廷大使擔任外交使節團團長,凸顯教廷在當地的崇高地位。如果教廷與我們「斷交」,會不會衝擊到這些天主教國家與我們的邦交?

第三、蔡總統在巴拿馬與我斷交時宣稱:我們拒絕以金錢競逐外交的態度不會改變!言下之意,是中共用金錢誘使邦交國與我們斷交。但是教廷不是一般世俗國家,沒有人會相信中共用金錢誘使教廷轉向。教廷一向是全世界宗教自由、尊重人權的標竿。如果教廷轉向北京,此舉對全世界散發的意義是什麼?總統要如何向國人說明?

最後,如果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並在台北派駐宗座代表。會不會在國際間造成「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北京為中央,台北為地方」的印象?

目前看來,教廷應該還不會立刻與中共達成協議。但是雙方「建交」的目標沒有改變。政府不可掉以輕心。除要想盡辦法強化關係,也要有危機意識。尤其現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我們必須嚴防中共為了政治目的,對教廷做出讓步與妥協。現在教廷、中共與我們三方面,是三邊兩組對話。情勢對我比較不利。最理想是三邊一組對話。如果做不到,應該趕快設法重啟兩岸間的對話,形成三邊三組對話。

如果兩岸仍然分治,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既然教廷、我們與中共都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政府是否可以設法促使三方發揮智慧,對未來彼此間的關係,做出最理想的安排。

   
天后蔡依林不扭捏 藍綠好好學
胡文琦/文史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媒體報導,歌壇天后蔡依林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表演,一開口就走音,遭PTT鄉民狂酸「第一個音就GG」,唯其卻以幽默大器態度「幫我炸掉PTT」,及在臉書自嘲「請自動幫我消音」,其「淡定、天然」表現受許多網友讚賞。

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上表示,若台灣政治人物都能像蔡依林一樣面對批評,也許可讓對手變成支持者,「蔡依林反轉能量的正向態度,值得政治人閱讀與學習」。

坦白說,孫大千沒有說錯,蔡依林「面對失敗」的表現,也確實像一位既成熟又圓融的天后格局,更值得在野的國民黨好好學習。然而,孫大千還是漏講了一句「同理心、同樣標準」的話送給現時執政的民進黨,因為,蔡總統又何嘗可以只把關愛的眼神投注在綠營上面?作為一個理應有台灣共識及時刻都應把二千三百萬同胞福祉作為最高考量的總統,難道不是更應「一體適用」,甚至是「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作為表率呢?

筆者除肯定蔡依林的風度外,更要援引美國女權主義者惠頓的經典話語,「It's  how you deal with failure that determines how you achieve  success」,換言之,你如何處理失敗,將決定你如何成功。期待蔡依林的表現與惠頓的智慧話語,能夠同時給紛擾不休且對立異常嚴重的藍綠兩黨一點良性啟發。

   
縣市長提名 國民黨別演宮鬥戲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面對二○一八縣市長選舉,國民黨的腳步似乎有點混亂,誠摯建議國民黨面對這場大戰一定要開大門,走大路,未來才有希望。

我們看到,國民黨在特定選區已經有確定人選,這顯然並不符合民主程序;為了走向年輕化,也有屬意的年輕人選,表面上都沒問題,但如果跳過民主程序,會獲得更多年輕人的支持嗎?

這次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如果不團結,根本沒有勝選機會,檯面上的參選人也都信誓旦旦表示支持這樣的想法,不過私底下還是暗潮洶湧,整個氛圍還是相當詭譎,黨中央有信心排除嗎?

還有,對於長期在地方耕耘的人一定要有正面的肯定,畢竟檯面上有知名度的人物,在地方選舉中不一定能勝選,必須結合地方有實力的人,而這樣的連結點,黨中央準備好了嗎?

二○一八,對處於低潮的國民黨,有輸不得的壓力,但目前還在磨合期,整體的戰力還未出現。國民黨應該更努力,面對外界批評應該深切反省,尤其要展現開大門,走大路的氣魄,千萬不能再陷入以往宮廷內鬥的窠臼,畢竟再失去二○一八,國民黨恐怕就更難再起了!

   
農會一戶一會員 陳規已不符時代
陳柏琪/中華大學國際企業學教授(/聯合報

農會會員為農會之基本組成分子。目前農會法規定農會會員每戶以一人為限,這個規定源自日治時代的台灣產業組合規則。農會法沿襲此限制緣由,一則早期農家經濟較為困苦,希望減輕農戶繳交會費、事業資金及推廣經費等負擔,因此特別規定一戶一個會員就好,其他人統統可以享受相同的服務;二則當時農業人口眾多,為便於農會會籍管理,免得每位從事農業者都可入會,會員人數大增,造成農會選舉困擾;三則因為早期大部分農家的經營規模相當零細,且多採家族經營,戶長基本上是擔任主要農業生產者的角色。

時空更迭至今,這些時代背景的因素已大多不復存在。例如農家所得已大幅提高,而農業從業人口則大幅下降。但「一戶一會員」所衍生問題卻逐漸浮現。

首先,由於一戶只有一人能加入農會,除非家戶中原本的會員出會,不然農會會員不會有新血加入,而有些真正從農的人也因此無法加入農會成為會員。

根據內政部統計,一○四年底農保被保險人中,農會會員平均年齡已高達六十八點二六歲,顯現會員年齡結構老化程度。年輕農民無法加入農會,不僅影響其權益,也影響農會經營之健全。因為年紀較大農民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落,較不具備經營理念與能力來參與或議決農會會務、事業計畫等。影響所及,農會經營較易受到理事長與總幹事把持。

其次,也由於一戶只有一人能加入農會,傳統上大都習慣男主外,由家中男性代表加入,容易導致會員性別結構不均衡,限縮女性參與機會,不利於性別平等以及多元意見的呈現與反映。根據一○六年農會年報統計,一○五年正會員中女性僅占卅二點四九%,即女性人數不到男性人數的一半。但事實上,隨著鄉村勞動人口外移及兼業比率的持續增加,農村婦女已成為農場勞力不可忽視的供應者,不應輕忽女性參與農會會務的權利。同時,在選舉上也由於會員以「戶」為單位,一戶僅限一個會員,也比較容易讓有心人動員掌握。

與我國鄰近之日、韓農協,過去也是「一戶一會員」。但隨時代演進,日、韓也早已逐漸放寬每戶入會人數的限制。而學理上人民團體是自願性組織,本來就是應該讓有資格的農民可以自願性地入會,擴大參與機會,這樣組織才能夠更加透明化,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功能。當然同時也應嚴格要求一定要實際從事者才能入會,不能有農地者就讓其入會,影響農會之經營。

農會每戶會員人數是否還要繼續加以限制,值得農政單位加以檢視省思,研議進行修法,讓農會會員注入更多活水,讓百年農會有更多新氣象。

   
獲獎奧步擺中央 品德教育放兩旁?
游龍吟/教(新北市)/聯合報

一○六年全國語文競賽,榜單上竟被發現有縣市明顯違反規定,把同間學校學生分到南區、北區不同二組。這種技術犯規,不管是有心或無意,對其他縣市參賽選手都是不公平。

光是從榜單逮到的就有五組違反規定,很嚇人,但是否還有「漏網之魚」?令人好奇。

筆者憤怒的,不是某縣市「不當得利」多得到那幾個獎項!而是這種「獲獎擺中央,品德教育放兩旁」的錯誤觀念,如何教導學生誠實是美德?這種功利思想又怎能還在「教人向善」的教育界中存活?

下次如果有學生作弊偷看隔壁優等生的考卷,他也辯稱只是「向後轉伸伸懶腰」、「英雄所見略同,答案一樣」、「我不知道看別人答案是違規耶!」難不成,我們也該相信「不知者無罪」?那誠實守法的學生、辛苦苦練的教練,豈有公平可言?

功利思想原本沒錯,錯在那些為求功利不擇手段之人!這種「獲獎擺中央,品德教育放兩旁」的錯誤價值觀,對教育界而言,就是一種「反教育獎」,應該要有人負責,以儆效尤!

   
陳立恆/十九大後,台商的放下與面對
陳立恆/聯合報

十一月初,對岸十九大已隆重落幕,川普作為會後第一位到訪的國際元首,也是他就任以來首次出行中國,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除了陣容豪華的美國商貿代表團,另一個吸睛亮點莫過於他在晚宴上刻意安排外孫女阿拉貝拉用視頻隔空表演中國民謠、三字經及唐詩的「餘興節目」。

當這位年方六歲的天之嬌女用略嫌生硬卻十分流暢的清亮童音念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我不禁深深驚嘆於詩境與現實的呼應。君不見在兩岸各種或和諧或紛擾的數十年間,中國崛起的航母早已穿越千山萬水,來到世界的正中央,誠然,這就是實力在說話,現在連美國總統的孫女也不得不在幼稚園時期就接受中華文化的啟蒙洗禮了。

相比大陸輕舟順水,我們台灣近年的對外經貿卻一直逆水行舟,尤其在第一線打拚的大陸台商們感慨最深。我在十九大之前走訪一趟東莞,親眼見識到東莞台商們的凝聚力與堅韌性,雖然經歷了金融海嘯與騰籠換鳥的接連打擊,依然集資建立起青創中心、台心醫院與東莞第一高樓環球經貿中心等,繼台商子女學校後又數個在地生根的輝煌標誌。

然而,曾經在東莞稱霸的台商遇上發展瓶頸也是不爭的事實。首先,除了綜合成本節節攀升,現在針對台商投資的政策優惠幾乎絕跡;其次,在新扶持的高新製造領域裡,缺少雄厚資本與政府支持的台灣企業又如何能與當地華為、OPPO、步步高、南玻之儔的巨型企業競爭。因此攻守之間的進退抉擇,已然成為當地還在苦苦撐持的三千台商的心頭之急。

就在十九大之後幾天,我以文創小組台灣方面召集人的身分,參加邁入第五個年頭的兩岸企業家峰會,該峰會已然成為兩岸民間主要交流舞台,更有甚者,這算是目前少數可以實際連結兩岸產業發展與企業精神的開放場域。五年來從會裡會外的分享交鋒,不難看出雖然大陸在精密製造、高端儀器、醫藥保健、仲介服務、國際金融、文創開發等領域還留給台商一些想像空間,但這些空間都在以冰川溶解一樣的速度逐年崩減;另一方面,台商名單中除了過往已經打下江山的知名企業,後期加入的生力軍們無論在規模體量與商業模式上與對岸同行相比都明顯勢微力孤。

正值今年峰會主軸是「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新形勢、新商機、新思路」,我認為十分切合台商乃至於台灣的現狀。十九大之後,面對一個早已時不我予的新形勢,咱們應果斷放下過去的經驗模式與優越心態,積極尋求一個新思路來抓住「一帶一路」、東盟十國等新商機。

這個新思路別無二想,就是趁著中華文化回溫之際,將富含文化內涵與創意價值的「文創+」概念結合不同領域,諸如科技、金融、農業、教育、休閒等其他產業,如同當初賈伯斯將書法概念融入iMac一樣,再將台商原有的凝聚力帶入並整合大陸資源,借力使力打造一座座可以連貫東西市場的平台,謀進各種跨業、跨界、跨國的合作與投資。

連美國總統的髫齡孫女都在中華文化裡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台商們若能牢牢把握住這五千年的文化資本,相信在這個波濤詭譎的新形勢裡,我們終將也能輕舟行過萬重山。(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訓練記憶力 建構你的「記憶宮殿」
在短時間內記住很多事情可能是很有挑戰性的任務。有個做到這件事的超棒訣竅就是「記憶宮殿」記憶法,你可能從電視推理劇《新世紀福爾摩斯》中知道它了。如果它對世界上最偉大的其中一位偵探有用,它對每個人也可能都有用!

木地板之最重要的小事 正確清潔保養法
想鋪設木地板除了先釐清種類,及自己家適合用什麼顏色和花紋的木頭外,更重要的是在鋪設完之後的清潔與保養!沒有人會希望花了大錢裝修後,沒隔幾年地板就開始變色、變形,本次幫你整理關於木地板的正確清潔與保養方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